近年来,静宁县立足12.3万在外静宁籍人士的人才资源,创新实施“归雁工程”,通过聚才引智、项目对接、爱心共建等多维发力,累计引才入库3.2万余人,洽谈项目141个(总投资189.58亿元),落地项目120个(总投资135.8亿元),成立驻外服务联络站14个,开展活动40余次受益群众1.3万余人,筹集爱心基金129万余元,有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全机构设置,聚才聚力聚心。将“归雁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在县委统战部设专项办公室,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兼任主任,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各乡镇及成员单位建立服务机构61个,县财政专项保障经费。聚焦“重点城市全覆盖”目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14个驻外联络站,遴选影响力强的静宁籍人士担任站长,组建24个联络群,强化在外人员服务及项目对接。依托驻外站建立乌鲁木齐、长沙等流动党支部,联系服务40余名流动党员,破解管理难题,提升组织凝聚力。
深耕资源优势,夯实发展基础。修订《静宁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工商准入、税收减免、创业用地等12方面出台保障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招商15次,签约项目21项(总投资45.5亿元),通过专人对接、专班服务推动落地。聚焦产业短板,依托在外企业家资金、平台优势,创新企地共建模式,对接洽谈项目141项(总投资189.58亿元),其中锡航农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保口福食品加工等项目规模体量大、示范效应强,优化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链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突出人才引育,融汇发展"智"能。开发归雁工程引才小程序,组织1.7万名干部群众注册“引才大使”,入库各领域优秀人才3.2万人。按专业领域分类设置育人、文艺、医护等“十大雁阵”,配套归雁讲堂、归雁门诊等“十六个载体”,实现人尽其才。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归雁门诊邀请60余名省内外医学专家开展义诊、手术指导20余次,受益群众2200余人;文艺雁阵联合河南、山东服务站举办“笔尖上的果香”采风行,50余名作家来静采风,提升对外影响力;育人雁阵邀请西北师大教授开展专题报告,1200余名师生参与,建立交流机制,助推教育内涵式发展。
突出多元实践,共建爱心静宁。以“弘扬传统美德,回馈桑梓”为主题,结合“结对帮扶·爱心静宁”工程,通过微信群、服务站例会发送倡议3000余条,号召在外人士线上线下捐资捐物。各驻外站协助县妇联开展“家家幸福一元捐”,1000余人参与筹集资金5万余元;上海、北京、新疆等地召开“爱心会议”,70余名企业家捐资60余万元支持慈善事业。通过驻外站共享三类帮扶对象信息,53名爱心人士结对帮扶20名孤儿、3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1户特困家庭,并为30名困难大学生联系精准帮扶,实现“扶困+扶智+扶志”结合。2024年累计筹集爱心基金129.21万元,彰显归雁人士德润桑梓的情怀。
织密乡情纽带,激发归雁效应。坚持“有始有终、用心用情”理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4次向在外静宁籍人士发送《家书》,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归雁工程”表彰会、联谊座谈会,肯定贡献,激发归属感。建立回访交流制度,归雁办对入库人员按领域分解至37个行业部门,通过电话、拜访等方式回访5400人次,县级领导每人回访10名重点对象,推介项目、对接需求。推行归雁意向闭环管理,收集梳理68条意向,其中52条在谈、16条跟进,全力保障落地。通过乡情纽带与机制创新,“归雁工程”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
(撰稿:静宁县委统战部 编辑:吕田 审核: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