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宗教

庄浪县:以非遗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之花”

来源:庄浪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4-04-24 17:16
分享到:

庄浪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非遗文化为纽带,全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做好非遗保护“大文章”赓续团结根脉

把非遗传承保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开展非遗项目普查登记和建档立卡等工作,编印了《庄浪县非遗保护资料汇编》《庄浪县非遗项目分布图》等资料,累计申报了庄浪高抬、马尾编荷包、南湖曲子戏等国家、省、市非遗保护项目35项,申报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大力发展“旅游+非遗”新业态,依托民俗村寨、农耕遗迹、文物古迹,打造了以华夏史祖文化为内容的郑河乡上寨村华胥文化园,以农耕及中医养生为主的通化镇陈堡村农耕民俗文化园,以娱乐养生为主的韩店镇石桥村避暑养生区,以农耕梯田建设为主的赵墩乡大庄村梯田观光采摘体验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园区。先后创作了《麦穗黄了》《诗画庄浪》等各类文艺作品,制作了题为《古韵庄浪》的泥塑墙,记录和展现庄浪县农历正月十二社火节的盛大场景,挂牌成立了马尾编荷包和麦秆烫画2个省级非遗扶贫工坊,建成了庄浪毛笔、剪纸等8个非遗传习所,在韩店镇石桥旅游示范村建成非遗展示室2处,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在全县各重要景点、场所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及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乡村记忆馆13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不断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奏响文化传承“协奏曲”增进团结共识

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黏合剂”,深入开展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和群众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重要抓手,制定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计划,将非遗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成立了秦腔、民乐、腰鼓等20多个兴趣小组,开设了手工、曲艺、武术等非遗课堂,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非遗文化校内辅导员,为中小学生普及非遗知识,联合县博物馆开展“感受文博魅力 传承历史文化”等主题社会教育进校园活动8场,开展“民族童声+非遗文化”展演20余场(次),举办“民族团结手拉手 童心共画同心圆”交流活动10场(次),让各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非遗文化熏陶,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积极创新“统战+非遗”模式,着力开展非遗文化进乡镇、进社区,成立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织麦秆画、马尾荷包、庄浪毛笔等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化进乡镇、进社区活动10余次,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非遗文创作品展示活动20余场(次),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民族文化,传播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共同发展“新篇章”筑牢团结基石

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立足庄浪非遗文化资源,全力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建成了水洛镇宫灯厂、“唐彩萍麦杆画工作室”、马尾荷包扶贫就业工坊等一批民族手工业加工生产和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实体,指导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研发,相继推出庄浪麦秆画、泥金纸织画、庄浪毛笔、木雕等一系列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创产品,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年生产各类非遗文创产品10多万只,销售额达100余万元,把小文创做成“大产业”。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模式,支持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旅游日”甘肃分会场主题日、全球旅行商大会暨平凉市文旅产业招商引资推进会等各类相关展销会和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同步强化文旅宣传推介,累计推出视频、图文信息600多条,讲述庄浪县乡村旅游、饮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节目《梯田入景纳财来》在财经频道(CCTV-2)《生财有道》栏目播出,举办庄浪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庆中秋迎国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非遗项目展演暨传统手工艺作品展等活动10余场(次),有效推动了庄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以上,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凝聚了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撰稿:庄浪县委统战部   责编:李芳     审核:杨成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