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高位推进、文化铸魂、打造品牌、优化服务等措施,扎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局面,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一、高位推进,夯实民族团结基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多项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了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各创建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创建工作汇报,推进工作落实。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纳入学习内容及县委党校干部培训计划,确保创建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
二、文化铸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专栏,形成了“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的微矩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擦亮“成纪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品牌。精心打造4个“红石榴社区”,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民族团结长廊、示范街、文化展厅等宣传阵地。在城乡主干沿线、公园景区等地制作大型宣传牌和宣传标语,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系列活动以及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专线等方式,让各族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了“三个意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
三、打造品牌,持续推进“八+N进”活动。抓住“导”“融”“法”三个关键,注重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持续推进“八+N进”活动,根据不同受众对象细化工作措施,丰富创建内涵,分类实施指导,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在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在社区中开展“红石榴社区”创建活动;在企业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等,全方位扩展了创建活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四、优化服务,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服务,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建成县、镇、村三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县司法局组织经验丰富的律师担任全县宗教活动场所公益法律顾问,成立由司法行政干警、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组成的“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宗教活动场所开展法律服务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丰富多样、便利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法治化”治理模式,构建了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共建格局。
五、注重实效,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聚焦“两个共同”主题,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七项行动,将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效结合,有力提升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经济发展方面,精心抓建了多个省级、市级和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打造了“静宁果农”劳务品牌,促进了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增收。在社会发展方面,扎实开展了主动创稳行动和“结对帮扶·爱心静宁”行动,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织密织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
(撰稿人:厍小燕 审核人:马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