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将文化旅游作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积极探索创新,绘就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壮美画卷。
以文化为“媒”,共筑各族精神家园堡垒。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在李元谅广场举办“芮鞫百姓大舞台”戏曲展演,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戏曲文化魅力;各社火队也在大街小巷、李元谅广场进行集中表演,舞龙舞狮、赶毛驴、秧歌、彩车方队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释放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点灯背猴”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展现了传统文化内涵。围绕重大节庆,开展惠民文化活动200余场次,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欢歌载舞贺新春”等主题活动13场次,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为空巢老人等群体送书法作品、春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生活,激发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旅游为“介”,织密各族情感交融纽带。以旅游业为纽带,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和景区,促进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交往交流交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依托龙泉寺景区、华夏古槐王景区等旅游资源,推出了“唐风槐荫·森林秘境”等六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抓好导游骨干培训、解说词导游词修改规范、陈展水平提升、金牌讲解员培育等工作,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景区规划和导游讲解中,打造龙泉寺景区为旅游促进“三交”试点景区。同时,还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形成了互嵌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阵地为“点”,搭建各族交流互鉴平台。注重文化阵地建设,通过打造“同心家园”“红石榴社区”等民族团结示范社区,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依托梁坡水街、龙泉寺景区、槐荫赵湾、公刘文化广场等11个A级景区、公众场所、人员密集区域,打造主题展厅、景观雕塑、宣传标语50余处,高标准布设了文化三馆、保至善烈士纪念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处,结合红色主题教育、青少年研学等活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着力构建与红色资源融合的多元娱乐场景,持续打造共建共享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完善文化活动和图书服务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各族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单位:中共崇信县委统战部;撰稿:王玲;审核:屈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