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搭平台、建机制着手,以强化服务、规范管理为目标,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促进空间嵌入,打造崭新格局。坚持把各民族在居住空间上互嵌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前提,通过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构建互嵌式公共空间,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党群服务中心”传播正能量。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石榴籽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力量,常态化开展邻里学、邻里情、邻里乐联谊活动100余场次,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街区治理。同共建单位、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助老爱亲等服务活动,举办“石榴籽课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百场万人”大宣讲等宣传教育活动50场(次),辐射带动1200人次参与,将“互嵌活动”延伸到小区广场、小区凉亭等各族群众喜欢扎堆的地方,让社区的边边角角都成为各族群众共学共乐的互嵌式空间。搭建和谐社区,构建睦邻关系。打造了兴合庄社区“民族团结 与法同行”民族工作法治建设联系点、西门口社区“芳邻课堂”网格之家、解放中路社区邻里共享之家、西新苑小区“左邻右舍”网格党群服务站示范点,根据各族群众的兴趣爱好,常态化开展同心书吧、棋艺轩、墨香阁、乒乓乐等一批迎合群众需求的文体活动,在这些充满欢乐的空间里、各族群众找到了同好、找到了共同语言、收获了满满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13个小区25619户,拆违(危)拆临2.8万处160.8万平方米,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4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97项,硬设施和软环境实现双提升,在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中,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平台,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促进文化嵌入,构筑幸福家园。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依托,搭建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平台。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百家饺子宴”“彩绳香粽送祝福、邻里和睦话安康”、“中秋团圆大联欢”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演出、专题讲座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乡镇(街道)、进学校、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进窗口单位、进旅游景点“十进”活动等1000余场。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促进社区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青少年“筑基”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了“德育巷”关爱未成年人示范点,布设“法制教育宣传栏”“有声图书馆”、火车造型的“七彩童年”等专栏,联合各辖区中小学校举办“小小石榴籽”主题活动,通过经典诗词诵读、书画摄影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认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心中铸牢铸实,深深扎根。
促进经济嵌入,共通富裕之路。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认真落实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用好用活民族乡发展、东西部帮扶等资金,持续加大对民族乡村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拓展乡村振兴支撑力,改善公共服务承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精准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4850.9万元,建成零工驿站61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88人(次),城镇新增就业7815人,输转劳动力8.18万人。对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4214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配套、技能培训等项目86项,落实医疗、就业、消费等帮扶措施1419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均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5.62%,推进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社会嵌入,拓宽三交路径。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调整充实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完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统战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培育暖心队伍。按照“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便于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网格+网络”“网格+统战”管理模式,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以基础信息采集、常态巡查走访、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为工作内容,及时采集、上报工作信息,实现每一个网格就是一个流动的统战工作服务站。整合社区资源,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阵地36处,积极推进“红石榴”示范社区,打造“五邻空间”“左邻右舍”等互嵌式社区20个,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52场(次),服务各族群众3000人次,实现民族团结氛围“入眼”、宣讲“入耳”、政策“入脑”。延伸暖心载体。以各族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区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打包为“暖心事领办制”项目。按照“群众点单、基层列单、党员干部领单”的方式组织实施,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结对关爱·爱心崆峒”工程,为孤儿、困难重度残疾人和特困家庭解决难题617件,办理实事912件。
促进心理嵌入,提升幸福指数。强化社区各族居民的集体认同,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名师工作室”“家长学校”等教育教学平台,鼓励各族群众学习普通话、学写规范字。深入推动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深化“多元共治”,强化网格化管理,不断夯实基层治理之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积极培育志愿服务队,积极号召退休干部、老党员、在职党员、理发巧手、文艺能手、热血青年、红领巾组建“体育志愿服务队”“帮扶关爱志愿服务队”“联合共建志愿服务队”等,开展理论宣讲、义务理发、手机课堂、科学健身、药品代买等“贡献志愿力量、创造美好生活”主题资源服务活动,不断夯实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根基。目前全区共有917支志愿服务队伍,62729名志愿者,散落在全区开展帮办跑腿、卫生清理、爱心义诊、法制宣传、惠民政策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在“小网格”展现了“大作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认同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撰稿:杜昊辉 编辑:杜昊辉 审核:雷峰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