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信息工作须“四去四求”

发布时间:2018-12-04 16:54
分享到:
   信息工作是实施决策的“情报部”、掌握进度的“显示屏”、观察态势的“晴雨表”、反映问题的“预警器”,如果仅仅将其当作搜搜材料、发发简报,就太过于肤浅了。时下信息量巨大,“泥沙俱下”不可计数,如何才能在信息大潮中“浪里淘金”呢?归纳起来,关键是要“去浅求深、去怕求勤、去泛求新、去虚求实”。

一、笃学慎思求“深”,在去“浅”上下功夫

“浅”,是一些信息和信息工作者的“通病”。一是浅尝辄止,只是简单罗列情况,没有经过深层次的加工,缺乏归纳、总结和挖掘,没有提出带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建议;二是目光短浅,只盯在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上,而对领导关注的难点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较少;三是浅见寡闻,不注意研究上级的信息需求,不善于站在领导的角度开发信息,滞后于领导的关注点。

凡此种种,说轻点是敷衍了事,说重点是失职渎职。“水静流深”,信息工作就是要于细微处见真章、点滴真功,深入信息的“点、线、面”,像剥洋葱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要深学理论,练就“火眼金睛”。如果不注重日积月累,那么就会“腹中空空如草莽”,只能见莽莽苍苍的信息“森林”,见不到自己想找的那棵“树”,“肚里有货”才能信手拈来。要强化“功练平时”的意识,以学促知、以学增知,提升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以丰富的知识底蕴练就“火眼金睛”,发现亮点、提炼观点,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海底捞针”,从不断重复、看似平淡无奇的信息中进行筛选、甄别、判断,进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点。

要深入浅出,悟透“无字之书”。信息来自实践探索,源自工作生活。要悟透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以良好的思维逻辑性,练就“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梳理对上和对下的脉络,做到“顺藤摸瓜”、追溯源头。要围绕验证决策和完善决策,学会换位思考,跳出工作的小圈子在大局中找位置,做到“顺势而谋、逆势而思”,把握事物发展动态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要深谋远虑,善于“登高望远”。荀子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善于从宏观角度、理论高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挖掘工作中的普遍性、规律性、关键性的问题,做到“统观全局品评得失,权衡轻重优化取舍”,使信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用、言之周全。

二、身入心入求“勤”,在去“怕”上下功夫

“怕”,是一些信息工作者的“顽疾”。一是畏难怕苦,不愿深入基层调研,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声音,放下身段深挖一线经验;二是怕直面矛盾,挑肥拣瘦,没有直面当下尖锐社会现实矛盾的勇气,没有揭示负面问题的担当;三是怕深入思考,怕动脑筋,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有的对信息的真实性不加以深入思考,甚至明知有误也不愿去改。

“怕”,当然也就发现不了真信息,反映问题就会缺少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就会缺少建设性,操作起来就会缺少可行性。只有勤于动腿调研、勤于动手撰写、勤于动脑思考,才能把信息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点子”上。

要勤于动腿,深入调研找信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研不深入,何来真东西?调研不深入,何来发言权?作为信息工作者,必须勤于迈开双腿搞调研,及时了解基层的新举措、新进展,了解干部群众的新想法、新要求,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发信息源,在第一时间抓住有价值的信息。

要勤于动手,笔耕不辍写信息。笔耕既耗时又伤脑还费神,而且时常挑灯夜战,其辛苦程度不亚于“汗滴禾下土”。信息要精品靠的是笔耕,笔耕不辍方能出上乘之作,不磨破袖子、磨断笔尖是弄不出精品来的。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退稿”、抵得住“低谷”,辛勤耕耘,止于至善,才能做好信息工作。

要勤于动脑,守土有责出信息。要管好信息工作这“一亩三分地”,就看有没有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勤快一点,收成就好;懒惰一点、颗粒无收。作为信息工作者,就要敢于担担子,舍得动脑筋、费墨水、流汗水,严把信息的质量关,确保信息真实可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有力度,使报出的信息真正成为领导的“耳目”、基层的“路标”、工作的“图表”。

三、把脉聚焦求“新”,在去“泛”上下功夫

“泛”,是一些信息和信息工作者的“软肋”。 一是泛泛而谈,花架子多而“干货”少,看起来似乎讲得很深入 ,细读起来却发现如出一辙、人云亦云;二是沉渣泛起,用过去的“党八股”套上新“马甲”,以“皇帝的新装”再次登台亮相,缺少鲜活的东西,语言干枯、死气沉沉;三是泛滥成灾,各种信息简报发了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但真正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干货”少之又少。

“泛”的问题,是信息工作的大忌。这类问题不解决,就会走神散光、走调走味,势必失去受众、远离群众,必将影响发展、失去民心、危及政权。个中症结,还在于思想守旧、观念陈旧,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除旧布新立意。即角度要独特,既要把握信息的普遍规律,又要有地方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信息工作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及时转变观念,开拓思路,结合工作实际和新情况、新问题,捕捉工作新亮点,将信息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提出富于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独到见解和观点,增强信息工作的活力,提高信息价值。求新既要体现在谋篇布局上,也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要适当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运用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增加信息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及时用生动鲜活的语言传递丰富、本真、翔实的内容。

要万象更新立制。要从完善落实信息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入手,建立健全定期通报、沟通交流、全员参与等相关制度,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形成上下协调、科室联动、人人参与、全员动手的大信息工作格局,做到“执笔同志‘山穷水尽’,处室负责人‘江郎才尽’,分管领导‘精疲力尽’”。

要耳目一新选题。“看书先看皮,看报先题。”一篇好的信息,首先要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标题。上级部门和领导同志接触到的信息材料很多,不可能对每篇都逐句阅读,往往先通过看标题了解内容、判断价值,只有标题新颖,才能做到“万绿丛中一点红”。因此,必须在拟标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力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真信真用求“实”,在去“虚”上下功夫

“虚”,是一些信息和信息工作者的“硬伤”。一是失实假大空,凭空捏造,不以事实为基础,而是凭主观臆断,造假情况、假经验、假数据迎合领导的口味或骗取上级的关注;二是失时不及时,满足于从书本上、网络上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一些“过期产品”,没有实质意义;三是失当不准确,哗众取宠,一味追求辞藻华丽,缺乏深度,缺少独创性、启发性、建设性,空话、套话连篇累牍。

准确真实是信息的生命,失实的信息比没有信息还害人。信息工作必须立足于真实、及时、准确,撰写信息时不能把自己主观地摆进去,而要“以事实来说,让别人去评判”。

要注重实效。信息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必须力戒虚里空、雾中花,去掉华而不实的“虚”,扫除弄虚作假的“浮”,提倡实打实、真对真,既抓住制约发展的“结”、困扰基层的“忧”,又抓住让群众闹心的“难”,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竭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唯有如此诚心为民,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才能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要突出时效。时效性是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材料的根本特征之一。同样一个工作,报得快、反映及时,它的价格就能更好地得到体现。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倘若时过境迁、工作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信息,即使写得全面、准确、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信息工作既要见效果,也要赶埋单,要始终牢记“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要表述适当。信息不准确,表述不适当,没有“营养”,味同嚼蜡,领导不愿看,群众更不愿看,最后必将变成“规划规划墙上挂”的讽刺而不了了之。信息工作只有把握合适的度,既不空洞无物、也不纯罗列情况,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过程,才能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筛选和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真正实现“以工作带信息,以信息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