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宗教

泾川县:“三大课堂”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泾川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5-05-07 10:31
分享到:

近年来,泾川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打造“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文化课堂”三大载体,构建起“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立体化培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泾川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深耕“理论课堂”,夯实思想根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构建起“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理论学习矩阵。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制定学习计划,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纳入学习重点,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创新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以“宣讲+户外讲堂”“宣讲+志愿服务”“宣讲+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故事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通过理论武装“滴灌式”浸润,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形成了“共学党的理论、共话团结发展”的浓厚氛围。

践行“实践课堂”,筑牢行动支点。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于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民生改善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聚焦川区蔬菜、塬区苹果、山区畜牧的“三色经济”布局,带动回汉群众共同发展红牛养殖、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在社区建立“小杜说事”调解室,积极推行“123456”矛盾调解法,累计化解邻里纠纷、民生诉求20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通过一桩桩民生实事、一个个共建项目,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浸润“文化课堂”,厚植精神纽带。深挖县域文化资源,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中交融互鉴,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精神家园。建立“泾川非遗保护名录”,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西王母信俗”、省级非遗“仙鹤舞、民间脊兽加工技艺”等纳入保护体系,开设“非遗工坊”“传承课堂”等,让传统技艺成为民族团结的“活教材”。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全景展示泾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在回汉杂居村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广场”“同心长廊”,绘制民族团结宣传标语、标牌150余幅,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化浸润。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开展“读一本民族书籍、唱一首团结歌曲、讲一个英雄故事”等“十个一”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从小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生格局。

                                                                                                                                                                                                           (撰稿:席盘珠  编辑:卢雪涛  审核: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