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宗教

静宁县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静宁县委统战部 发布时间:2025-05-19 16:02
分享到:

静宁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非遗传承为载体,通过展演展示、文化推介、文旅融合、教育传承等多元路径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社会化参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县域非遗传承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样本,有形有感有效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力助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创新,让非遗技艺“活起来”。静宁锅盔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曾作为左宗棠西征军粮,其制作技艺于2025年入选甘肃省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县上以“静宁锅盔”为突破口,通过“非遗+产业”路径,培育翟记、党记、李记等知名品牌,实现日销2000个以上,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构建非遗保护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展模式,让非遗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文化符号。德顺小学开设打花鞭传承兴趣社团,聘请非遗传承人授课,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建立“传承人+学校+社区”三维体系,阿阳民歌、剪纸等项目纳入校本课程,非遗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现代传承”的转化。

文化浸润,让文化认同“深下去”。以非遗为媒介,从符号展示到情感共鸣,构建“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文化认同场景。在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县文化馆、县博物馆等阵地打造“非遗+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文化”主题展区,将静宁烧鸡和静宁锅盔制作、打花鞭表演与单家集夜话、干粮袋等民族团结故事结合,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互动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脉络。在文旅融合方面,将非遗元素融入苹果文化节、民俗旅游线路,游客可参与烧鸡锅盔制作体验,观看打花鞭表演,购买非遗文创产品。2024年非遗相关旅游项目带动全县文旅收入增长15%,促进“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经济反哺”良性循环。

三、教育铸魂,让价值共识“立起来”。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课程+活动+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内化的有效弥合。在中小学开设“非遗传承课堂”,编写《静宁非遗文化读本》,将打花鞭、阿阳民歌等纳入音乐、体育课程。职业院校设立非遗技艺专业,培养传承人才。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学生带动家庭参与非遗体验,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辐射网络。在创建进校园方面,以“石榴籽”工程为抓手,开展“非遗里的民族团结”系列活动,通过“非遗故事会”“非遗技艺大赛”等形式,挖掘锅盔作为军粮的历史、打花鞭反映的农耕文化,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层内涵。累计举办“金蛇闹春·成纪迎新”元宵节非遗展演等活动50余场,覆盖各族师生及群众10万余人次,全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98%以上。

健全机制,让保护传承“可持续”。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机制,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单向保护到全民共建的嬗变。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制定《静宁县非遗保护条例》,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传承人培养。同时引入企业参与非遗开发,推出“静宁非遗礼盒”“非遗研学游”等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社区层面,建设“红石榴”非遗驿站,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非遗邻里节”“非遗夜市”等活动,通过“非遗+志愿服务”模式,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参与和交往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树牢“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思想,切实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县打造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9个,非遗活动参与率超80%。

(撰稿:静宁县委统战部  编辑:李芳   审核:杨成刚)